前陣子門診碰到兩個這樣的個案,小朋友都大概國高中生了,爸媽最近被診斷出幽門螺旋桿菌要開始殺菌了,但孩子都沒症狀。
這種狀況,小孩子該檢測嗎?
下面引述不少資料,先講結論:跟醫師討論各種利弊得失之後決定!
歐洲/北美小兒消化學會指引:沒症狀不用篩檢,但...
在歐美/北美小兒消化醫學會(NASPGHAN/ESPGHAN)2016年的指引中,雖然沒有特別針對爸媽有幽門螺旋桿菌的這種狀況做說明,但有提到:
「我們反對在兒童族群中對幽門螺旋桿菌進行『測試並治療』的這種作法。」
「如果幽門螺旋桿菌是進行內視鏡檢查時的意外發現,治療可以在與病人/家長討論之後考慮」
討論什麼呢?
- 對於沒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孩童,幽門螺旋桿菌不太可能會造成腹痛
- 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病人,未來可能會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胃癌的風險
- 但治療也可能會有風險,包括治療失敗、抗生素所造成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絞痛、對腸內菌的負面影響等
- 在胃癌盛行率高的國家,如中國和日本,治療降低的胃癌風險得到的好處,可能會大過使用抗生素的風險
在西方國家,有些流行病學證據指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特別在年輕小孩,可能比較不會有過敏疾病
東西大不同!跟胃癌風險相關!
所以可知,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在「胃癌」!這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一個已知的可能致癌原因。
胃癌盛行率高的國家-->檢驗,如有可以考慮殺菌
胃癌盛行率低的國家-->如無潰瘍,就算檢驗有也可以考慮「不殺菌」
那多高叫做高呢?
根據2020年的研究,日本胃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29.6例,南韓29.2例。然而美國只有6例,德國11.8例。台灣呢?根據台灣癌症登記中心資料,2006-2012 間男性為13.5例,女性為7.7例。看來屬於中間風險。
但基於可能的致癌風險,而且罹患胃癌後會增加大量醫療費用,已經有些胃癌盛行率高的國家開始進行篩檢並殺菌的試驗。
例如最近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韓國所進行的隨機臨床試驗:他們招募了一群40~65歲,一等親內有胃癌的人們,並替他們進行胃鏡篩檢,找出那些沒有潰瘍但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發現殺菌可以讓胃癌風險從2.7%降到1.2%。
(不過台灣健保目前不給付在沒有潰瘍狀況下的殺菌,如果成人有相關問題建議還是跟醫師做討論。)
成人可以考慮殺菌,那小孩呢?
年齡別胃癌發生率,資料來源:台灣癌症登記中心
跟成人不同的地方是,胃癌幾乎不會在兒童族群發生。可以看上面台灣的資料,大概到25歲之後發生率才慢慢增加,50~80歲達高峰。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之後,要先經過慢性發炎,慢慢才會往癌症的方向變化。
但早期治療,還是有它的好處,例如避免後續潰瘍或癌症的發生。
也因此,日本開始有些學者試著在無症狀的高中生進行兩步驟篩檢。這些高中生在經過尿液篩檢,如果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再進行內視鏡檢查。如果內視鏡切片檢查,也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則進行殺菌治療。這些檢驗陽性的高中生,內視鏡下的發現大多為結節性胃炎(nodular gastritis)以及萎縮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僅約7%的病人有十二指腸潰瘍。
作者們認為,在日本高中生上進行這樣「檢驗-內視鏡-治療」的做法,可以有效的避免胃癌的發生,以及減少整體醫療花費。
但不是從此之後就幸福美好...包括增加抗藥性細菌、二次感染的機會等,都讓篩檢和治療這件事情更有爭議。
結論
如果看到這邊,大概可以理解,要不要替這些孩子進行篩檢,到目前為止還是有很多爭議存在。
如果真的要檢測,那也要一併考慮可能檢測陽性之後,可能需要進行內視鏡以及後續抗生素用藥的事情。高中生以上的話,內視鏡、抗生素使用上面的配合度或許比較好。
費用是另一個考量。這些檢測與治療,許多目前不被健保給付,例如尿素吹氣檢查健保條文裡面是沒有「爸媽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這項適應症的。
建議家長如有疑慮或需求,至門診跟醫師討論之後再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