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肛門灌洗(Transanal Irrigation, TAI,俗稱「浣腸」)是一種非侵入性治療方式,旨在協助解決因腸道功能障礙引起的便秘或糞便失禁。此方法通過將灌洗液導入直腸和結腸,促進糞便排出,改善腸道功能和生活品質。TAI常被用於無法通過常規保守治療(如飲食調整、藥物、灌腸等)獲得效果的患者,特別是在手術介入之前作為過渡性或替代方案。以下是常見適應症:
神經性腸道功能障礙(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 NBD):
- 主要見於脊髓脊膜膨出(spina bifida)、脊髓損傷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
- 患者因神經傳導異常導致腸道蠕動減弱、糞便失禁或便秘。
先天性直腸肛門畸形或術後狀態:
- 包括肛門直腸畸形(如肛門閉鎖)、Hirschsprung病等。
- 此類患者常因手術後解剖結構或神經功能的改變而出現糞便排空困難。
難治性功能性便秘與糞便失禁:
- 針對保守療法(如高劑量瀉藥、灌腸或行為治療)無效的患者。
- 包括伴有糞便滯留的功能性便秘及非滯留型糞便失禁(Functional Non-Retentive Fecal Incontinence, FNRFI)。
術後或醫源性腸道損傷引起的糞便控制障礙:
- 例如腹盆腔腫瘤手術後的神經損傷患者。
其他適應症:
- 部分發炎性腸症(如克隆氏症合併肛門病變)患者也可能因腸道功能障礙而受益於TAI。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聽到要每天或每周好幾次浣腸都緊皺眉頭,不斷搖頭。但就像一位下肢神經因為腫瘤手術後受損而長期滲變的孩子家長跟我說的,對於他們這些滲便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的孩子,能夠重新拿回「控制權」是多麼希望達到的目標。經肛門灌洗有機會讓他們達到這個目標。
文獻報告顯示,使用TAI的孩子:糞便失禁和便秘的症狀改善率約為 78%,整體症狀改善(包括生活品質)的成功率約為 84%,父母滿意度高達 86%–95%。
腸道功能異常治療金字塔
對於腸道功能異常的孩子,專家們提出下面這個治療金字塔。
這個金字塔分層是基於治療方式的侵入性程度來設計。金字塔的底層代表「保守方法」和藥物治療,包括生活方式調整(如飲食、運動)、教育和如廁訓練等。經肛門灌洗(TAI)被建議作為額外的保守治療手段。
金字塔的第二層包括 MACE手術(Malone順向大腸灌洗)或神經刺激技術(如sacral nerve stimulation,僅限於特定情況下批准使用於兒童)。需要注意的是,與多年來MACE手術的積極經驗相比,sacral nerve stimulation 的證據支持和結論性仍然不足。
金字塔的最頂層是針對先前治療失敗或被認為不適合的患者,採用更激進的手術方法,例如腸段切除或造口術。
選擇合適的病人
經肛門灌洗(TAI)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兒及其家庭的動機、能力和配合程度。在治療開始前,需對患兒和家庭進行全面評估,包括他們對治療的理解、執行能力以及接受訓練的意願。此外,還需要考量患兒的身體條件,例如直腸肛門的解剖結構、是否有脊髓或神經損傷、肥胖問題、手部靈活性(特別針對有脊柱異常或上肢障礙的患者)以及平衡能力,因這些因素會影響他們是否能獨立坐在馬桶上並完成灌洗。
進行TAI之前,需明確患兒的腸道功能障礙是功能性還是器質性的。特別是需要區分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與非滯留型糞便失禁(Functional Non-Retentive Fecal Incontinence, FNRFI)。
- 已知的肛門或直腸狹窄。
- 活性期發炎性腸症。
- 最近3個月內接受過肛門或直腸手術。
- 缺血性結腸炎。
兒童有些特殊考量。在專家們的建議中,它們鼓勵文獻顯示,部分兒童能夠成功實現自主管理,特別是年齡較大的患兒。一項研究指出,患有肛門直腸畸形的兒童中,79%(4至18歲)能夠自主管理TAI,其中最年幼者僅7歲。然而,對於患有神經性腸道功能障礙(如脊髓脊膜膨出)的兒童,自主操作的比例明顯較低(約16%),這主要與神經或身體功能受限有關。
TAI的併發症
- 併發症發生率插入時疼痛約 24%情緒壓力約 24%導管排出約 17%氣球爆裂5%–14.6%灌洗液滲漏≤26%腹痛約 3.3%腸穿孔(最嚴重的併發症)約 0.0002%(1/100萬次)
- 常見併發症:
- 插入時疼痛和情緒壓力為較常見的問題,通常可透過適當的訓練、使用潤滑劑或調整操作方法來改善。
- 導管排出和灌洗液滲漏可能與操作技巧或設備選擇有關。
- 罕見但嚴重的併發症:
- 腸穿孔:極為罕見,發生率約為每百萬次灌洗中2例,主要集中於治療初期或有既往骨盆手術史的患者。
- 應對此進行專業指導並在初期灌洗時密切監測。
建議的治療方式
沖洗液的選擇
灌洗液可以用可飲用的水就好。有人擔心滲透壓的問題而選擇生理食鹽水,但有足夠的證據顯示自來水是可以的。溫度應該盡可能選擇接近體溫(攝氏36-38度)以減少不適。沖洗液的量至少應該要10-20ml/kg,最多不要超過1公升。在肥胖的個案,這個計算應使用「理想體重」而非實際體重。
軟便劑的使用
瀉藥的使用需根據患者的個別需求調整。部分患者在開始灌洗後可以減少或停止瀉藥,但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繼續使用,或減少劑量。對於長期依賴口服瀉藥的患者,建議在成功建立灌洗習慣後逐步減少瀉藥使用。
有些情況下,灌洗液中會添加刺激性或潤滑性物質(例如bisacodyl、glycerin、PEG)。利用將腸道清除得更乾淨的方式,或許可以延長TAI的間隔。但相關的證據仍不足。
頻率
治療初期通常建議每日進行一次,以建立穩定的排便習慣。當灌洗效果穩定後,可逐步減少頻率,例如每週減少一天,逐漸過渡到隔天一次或每週2-3次。
治療應盡量安排在每天相同時間,以利用腸道的「生理時鐘」促進腸道蠕動。如果減少頻率後出現便秘或糞便失禁,應恢復到之前的成功頻率。目標是減少每週花費在如廁上的總時間,同時維持良好的排便效果和生活品質。